都市圈空间该有多大

时间:2022-10-08 07:57 来源:网络   阅读量:19366   

都市圈空间该有多大

近期,不少地方出台或编制了都市圈发展规划。日前,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指出我国都市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。要科学合理确定都市区的空间范围,实现集约高效发展,防止盲目扩张。那么,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应该如何科学确定,应该有多大?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。

《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》指出,都市圈是以超大型城市或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大城市为中心,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市化空间形态。可能有人会问,“1小时通勤圈”是从大城市中心算,还是从城市的行政或地理边界算?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来衡量通勤?这类问题可以从学术和政策角度进行提炼。如果只是机械地强调都市区的具体空间范围是1万或者2万平方公里,是不符合都市区之间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的,既不科学也不可行。我们换个角度想想。在研究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时,我们应该关注一些问题。可能有以下几点。

第一,都市圈过大或过小,会有什么影响?如果盲目扩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,可能会出现投资建设的浪费。比如,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流和产业活动,轨道交通的投资效率就会相对较低。但也要避免都市圈变得太小,避免各种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核心城区,让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吃不上饭。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影响都市圈的活力,不利于加强区域竞争力。

二、什么因素影响都市圈的大小?要重点分析两个“驱动力”,不仅是中心城市对都市圈的驱动力,也是都市圈对更大区域的驱动力。此外,我们不仅要评估这两种驱动力的客观大小,还要基于国家、省市对整个都市圈的规划和预期。理想状态下,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和城市群,进而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。具体到空间形态上,一些超大型都市圈可能是由几个小型都市圈组成的;一些大都市区有主中心、副中心、轴带、多支撑,形成网络化的空间格局。换句话说,我们不能简单地比较都市圈的大小和面积。

决定都市圈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?一般来说,政府、规划专家、企业、城乡居民等主体都有话语权。而政府规划专家是都市圈发展规划的“生产者”。企业、城乡居民等主体是否认可这个圈子,是否感受到都市圈发展带来的好处,能否不断积累各种要素,也相当重要。都市圈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形成合力。有关部门在制定规划时,要充分调查研究,吸取各方意见,顺应产业升级、人口流动和空间演变的趋势。

第四,如何促进都市圈的成长?都市圈规划确定后,要重视内涵式培育和发展,以产业、交通、市场、生态、民生为重点,把都市圈做强做优。在产业协同方面,促进城市间优势互补和合理分工;在交通连接方面,着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;在统一市场建设方面,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自由流动;在生态环境共护共治方面,要着力构建有机联系的生态网络;在改善民生方面,推进公共服务互利共赢,深化政府服务互认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编辑:夏冰